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運動員不是奪金的工具人,不是道德楷模,也不是神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


巴黎奧運會男子體操個人全能決賽,中國選手張博恒帶著一身傷病上場,艱難拿下一枚銀牌。下場後,有人驚喜地看看,他訕訕然說:“銀牌就不掏了吧。”

他已經做得夠好了,沒人能指責他,但這番話卻隱約透露出他的自責,仿佛一個考了95分的懂事孩子,覺得自己辜負了家長的期待,原本他“應該”考滿分的。


他這番話讓很多人為之心酸、感動,銀牌難道還不夠?但話是這麼說,在某些特定情況下,丟了金牌,還想得到國人諒解,那可沒那麼容易。

在男子體操團體決賽因蘇德煒的嚴重失誤丟金之後,有一種論調值得注意:中國體育的體制與國外不同,運動員是納稅人出錢、國家培養的,因此,別談什麼“成績好壞都只是他們個人的事”,他們就應該拿出成績才對得起“我們”,如果誰不行,那就換個能行的上。

這話有道理嗎?這麼說吧,那其實是把運動員當成了奪金的工具人。按照這一邏輯,重要的是實現奪金的目標,誰行誰上,“只許成功,不許失敗”,因為失敗是不可接受的。

別看這用上了“納稅人”這樣的新潮話語,但那背後潛藏的其實並非納稅人意識,而仍然傳統的恩報觀念:一個人只要受了恩惠,就永遠無法獨立於施恩者,而必須竭盡全力來報償,因為根據這種社會交際原則,對方已經“購買”了他的服務,那他就應該去為對方賣命。


我之前就曾注意到,如今的家長在合理化自己控制欲時,采用的是經濟支配的邏輯:我出錢了,所以我有權知道孩子的成績——甚至,如果你的表現達不到我的預期,我還能以“撤資”來威脅。雙方都心知肚明的是,孩子努力讀書,其實是在實現家長這個“出資人”的目標。

問題也就在這裡:既然如此,那麼目標的設定通常就是“誰出資,誰說話”,很難考慮到你的實際情形,尤其是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,很難接受自己投入巨大的成本,孩子的成績卻不如預期——哪怕對孩子本人而言已經盡力了,但並不能讓家長滿意。

怎樣才叫“盡力”,是很難量化的,那其實就是中國式管理中經常強調的“態度”。我曾訪談過一個家長,他無視自己讀初中的女兒已經壓力巨大到影響成績這一事實,再三強調她成績不好是態度還不夠端正。在這次蘇德煒失手後,也有很多人辯稱,不是要指責他丟金,而是他根本就沒努力拼搏,但問題是怎樣才算“努力拼搏”了呢?


在結果導向之下,唯有成功者才能被完全免於追責,就像你只有考滿分,家長才沒話可說,甚至只要你沒考滿分,就總覺得你還沒盡力,是不是還有余力可挖。

這種邏輯盛行於中國社會,太多人習焉不察,因為這就是我們從小浸染在其中的家長制基本邏輯。一些粉絲不容許喜歡的明星在觀點立場上有別於自己,理由也是覺得仿佛是自己“出資養了你,你就得聽我的”,雖然他們有時反感家長這麼對自己說話,轉頭卻又用同樣的邏輯去控制他人。

總有人強調,“你要為自己而戰可以,那你就自己養活自己”,這話其實就是中國家長對那些叛逆的孩子常說的,“有本事你別靠我養活”,且不說這能不能做到,就算做到了,也無法逃脫指責。

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,我來說幾句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29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.0015 秒